利福昔明临床应用现状

  1. NAFLD指除外过量饮酒和其他明确的肝损伤因素所致的肝细胞内脂肪沉积,包括从单纯的肝脂肪变性发展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其致病因素较多,其中肠道菌群改变可能在NAFLD致病中发挥重要作用。2015年一项观察性研究中,42例经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确诊的NAFLD患者,经利福昔明(1200 mg/d)治疗28 d后,血清内毒素水平明显下降,且NASH患者的转氨酶水平降低明显。
  2. 利福昔明是一种由利福霉素衍生而来的半合成氨基糖苷类口服抗菌药物,在胃和肠道的不同pH值条件下均以离子形式存在,且分子间倾向于相互结合形成多聚体,增大了分子的空间位阻。这一特点使得利福昔明几乎不被吸收入血,而只在肠道内发挥抗菌作用。人体和动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也显示,利福昔明口服后主要以药物原形经粪便排泄(97%),在血液和尿液中浓度极低(<0.4%),在胆汁和乳汁中则检测不到,因此亦适用于哺乳期妇女。由于其不易被吸收的特点,利福昔明没有氨基糖苷类药物常见的耳、肾毒性,安全性更高。
  3. 利福昔明主要通过特异结合细菌DNA依赖的RNA聚合酶β亚单位抑制细菌RNA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均有较高的体外抗菌活性。除直接抗菌作用外,利福昔明的作用机制还包括降低细菌毒力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稳定肠上皮细胞,改变肠道菌群组成与代谢,促进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等有益菌生长等。体外实验表明,治疗剂量的利福昔明很难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对肝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无显著抑制作用,也不影响雌二醇或孕酮的药代动力学。与全身吸收的抗生素不同,利福昔明在肠道内不易产生耐药细菌。
  4. 利福昔明作为一种不易被吸收的口服广谱抗生素,在肠道内易形成较高的药物浓度并发挥抗菌活性,因此,对TD等肠道感染相关疾病疗效确切。同时,其可能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紊乱,减轻炎症反应,调节肠道免疫等机制,在一些慢性肠道炎症和肠功能紊乱的治疗中发挥作用,且对正常菌群影响较小、安全性好。此外,利福昔明还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内毒素血症,进而影响肠-肝轴的作用防治肝性脑病。新近的研究还发现,其对肝硬化其他并发症的防治和延长慢性肝病患者生存期均有积极作用,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原文链接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可成!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